9月26日上午,山西川至公益发展中心社工郝丽莎提着蓝色帆布袋子,和城区南山路街道南煤一社区工作人员王志华一起来到社区一位老人的家中。袋子里装着走访记录本、科普宣传彩页和测试表格,这是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记忆包裹”公益项目复筛工作的标配。
这天的入户并非随机走访。一周前,山西川至公益发展中心联合城区南山路街道开展阿尔茨海默病日科普宣传活动,筛选出几位存在记忆困扰风险的重点对象。此次上门,正是对这部分老人进行深度摸排。
在老人的家中,老人握着工作人员的手,笑得格外开心。郝丽莎从蓝色袋子里拿出认知功能评估量表,没有直接念题目,而是以拉家常的方式和老人交流:“奶奶,您还记得咱们上周在广场活动时,咱们画时钟那个小测试吗?”老人愣了一下,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水杯的边缘:“好像是有这么个事儿,记不太清楚了。”郝丽莎轻声安慰,试着引导老人说出日期和星期几。但是老人想了一段时间,始终无法准确说出时间。做完测试,工作人员为家属留下宣传彩页,并邀请他们加入微信群,参与群里后续的公益康复活动。
这样的场景,在复筛工作中并不少见。“‘记忆包裹’服务的核心是‘精准’,我们得先走进更多老人的生活,才能找出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山西川至公益发展中心项目主任安乾介绍说。
自今年6月底该项目正式启动以来,山西川至公益发展中心联合南山路街道已完成7个社区的全覆盖走访,服务老人1300余人次。其中,既有需要深度复筛的潜在需求者,也有身体硬朗、仅需基础健康科普的老人。
为了实现精准服务,项目启动之初,山西川至公益发展中心邀请省级医院的专家为20余名社区工作人员开展专项培训。团队先通过大规模初筛摸清老人整体情况,再结合阿尔茨海默病日宣传活动等,筛选出存在记忆困扰风险的重点服务对象。
在“记忆包裹”的后续服务过程中,山西川至公益发展中心与市一院、市五院等医疗机构联合开展中小型康复活动,帮助老人锻炼认知能力;开展大型主题活动,邀请家属共同参与,让服务从社区延伸到家庭;同时,项目社工定期上门跟进,动态调整服务方案。
“1300余人次的走访,不是为了追求数字,而是为了不让任何一位有需求的老人被遗漏。”安乾说,从初筛时的“广覆盖”,到复筛时的“深挖掘”,再到后续康复服务的“定制化”,每一步都围绕“精准”展开。随着后续工作的开展,几十名老人的专属服务方案将陆续落地,而那些仅需基础科普的老人,也会收到定期推送的健康知识,真正实现“按需服务、全员关怀”。(顾 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