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网友吐槽称,小红书用户发布的景点图片滤镜太重,实地探访后落差较大,产生了被欺骗的感受。小红书就此致歉称,部分用户存在过度美化的情况,将尝试推出景区踩坑榜,便于用户获取更多元的信息。
关于小红书发布的景点图片是摄影作品还是宣传图片,如果是宣传图片其真实性如何把控、运行媒体应当担负什么监管责任等,有深入探讨的价值。这些问题不解决,估计后续的“眼见不为实”的现象还会出现,会有更多的人不断“踩坑”。但我们要反思的是,有些人为什么会认为自己“踩坑”?
现在生活富裕了,对于很多人而言,“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并不是什么难事,难的反倒是选择性困难——到底往哪儿走才能满足自己的心愿?现在,包括小红书在内的各种网红打卡地、旅游攻略等便鱼龙混杂一股脑儿地奔赴眼底了。按图索骥,这是最不用浪费脑力的办法。于是,一些网友就随波逐流,脑补画面,义无反顾地奔向自己理想中的胜地。盲目地听从他人的话,以想象代替真实,这恐怕是其产生失望的根本原因。
我也曾在自己的居住地拍了几张“美图”,图上有假山石桥,桥下有潺潺流水,山上有风月小亭,四周茂林修竹、花草掩映。我把图片发到朋友圈,马上就有“圈友”情绪激烈地追问:这么好的地方为什么不和他一起去?这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我告诉他,这就是家门口的某园,你来过的。如果这位“圈友”看过小红书的滤境图片,一时兴起前去“踩坑”,那是不用怀疑的。
我想,真正对旅游景点在乎的人,肯定不是只揣着脑补的画面出发的人。现在媒体很发达,网络意见也很开放,只要认真地做功课,想必也不会弄出太大的反差。不要说一个普通的网红打卡地,许多国内外知名的景点在一些人眼里也不是不过尔尔吗?原因不过是自己想得太多,知道得太少而已。听人说,随大流,不思考,失望的概率会远远高过希望。
小红书发了致歉信,并且也采取措施避免更多人“踩坑”。毫无疑问,这对于网友很有帮助。但我还是想说,这事也需要我们“向内求”,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理性思考。有判断、有分析、有内涵,“踩坑”的事自然就少些。关于小红书的事,一些网友把探访落差一味地算在别人的头上,我以为还是有甩锅的意味,这对于自己的成长进步其实并没有什么好处。
(文小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