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是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阳泉这片承载千年文明的沃土上,平定刻花瓷、阳泉评说、娘子关跑马排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以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呼应“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的年度主题。然而,面对工业文明与现代生活的冲击,这些珍贵的非遗文化正面临传承困境。唯有以创新为笔,从传播、融合、传承三大维度发力,方能绘就非遗新生图景。
创新传播矩阵,拓宽非遗“破圈”路径。当下,传统的展示模式已难以契合当代人的文化需求,构建“线上+线下”立体传播网络迫在眉睫。线上依托抖音、快手等平台,用短视频拆解平定刻花瓷的精湛工艺,以直播镜头展现阳泉评说的曲艺魅力,借流量触达年轻群体。线下打造“非遗文化节”品牌,整合跑马排巡游、陶瓷展等特色项目,营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让深藏山城的非遗瑰宝走向全国视野。
深化文旅融合,激活非遗“造血”功能。阳泉拥有娘子关、藏山等优质文旅资源,应以此为依托,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在娘子关长城脚下打造“非遗集市”,让游客实现“游雄关、品文化”的双重体验;借藏山景区入选全省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典型案例的契机,开发“非遗研学游”主题线路,让游客在山水间感受非遗温度。文旅融合不仅丰富了旅游内涵,更通过市场化运作为非遗传承注入经济动能。
革新传承机制,培育非遗“新生力量”。面对传承人断层危机,需构建“教育筑基、社会参与”的传承体系。中小学开设非遗校本课程,以趣味化教学让传统文化扎根青少年心间;设立非遗大师工作室,以“传帮带”模式培养青年匠人;推动非遗项目与高校合作,培养既懂传统技艺又具备现代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让非遗传承从“小众坚守”迈向“大众接力”的新局面。
从指尖技艺到时代记忆,阳泉的非遗创新之路,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守护,更是对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塑。以创新为帆、以传承为舵,相信千年文脉定能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刘 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