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早上7点半左右,李海鹰就在单手炒栗滨河分店里忙碌起来,开始炒栗子的准备工作。铁锅里的炒砂翻动着,焦糖香勾着路人的鼻尖。“热栗子,刚出锅的热栗子。”听到熟悉的吆喝声,大家都知道单手炒栗的栗子出锅了。可是,很多人不知道,这个站在热气腾腾摊档后的汉子,用一只手缔造了从街边小摊到9家分店的创业传奇。
因为先天因素,李海鹰的右手从小就有残疾。也正因如此,他比别人更多了份努力和勤快。19年前,他从平遥来到阳泉,靠单手做室内装潢谋生。头回接活时,雇主盯着他空荡荡的右袖管直皱眉。可他偏用左臂把歪扭的石膏线钉得跟尺子一样直。
靠着装修这门手艺,日子也算过得红火。但李海鹰总觉得,这和自己憧憬的人生还有很大差距。“也是偶然的机会,我看到炒栗卖得挺好,感觉这行可能会轻松一些。我就改行去太原学炒栗子。”李海鹰说。
可真当了学徒才知深浅。别人双手轻松端起的炒砂,他得用右肩抵住锅沿,左手攥着长勺一次次翻搅,袖口磨出的毛边在热气里忽隐忽现。满屋子的焦煳味呛得人咳嗽,他却蹲在炉前,用筷子夹起焦黑的栗子,对着光一遍遍琢磨火候和技术。3个月后,当他能单手掂起沉重的炒锅,师傅拍着他的肩说:“不错,你比别人两只手都稳。”
李海鹰把创业首站选在了天桥,但是他两平方米的铁皮棚子对面就是一家炒货店。他的炒栗小店缺乏竞争力,头月进货的150公斤栗子堆成小山,路过的人也只是看一眼他空荡荡的右袖管,脸上有些不信任。李海鹰不吭声,每天天不亮就蹲在店门口筛栗子。
指尖在栗堆里飞快划过,但凡带虫眼、裂口的,眨眼间就被他丢进脚边的竹筐,惹得隔壁店主直劝他:“海鹰,这么扔我都替你心疼。”但是李海鹰不这么想。他说,稍微有点缺陷的栗子他都会挑出来扔掉,要保证糖炒栗子的品质。
让他更有辨识度的是他特有的吆喝。他利用自己声音洪亮的特点,自创了吆喝声,吸引大家购买。渐渐地,这家两平方米左右的街边小店一步一步赢得了顾客的认可和口碑。甚至有人专门从矿区坐公交来买,就为吃上几颗糖炒栗子。
糖炒栗子的生意渐渐步入正轨,李海鹰也为自己的品牌注册了“单手炒栗”商标,在百纺商城附近开了第一家分店。
随着经营规模扩大,企业暴露出了栗子产品比较单一的问题。李海鹰和妹夫孙鹏经过多方学习与各地考察,让单手炒栗在口味、配料、经营方面取得了很大提升。他们还投资盖了一间冷库,满足市场供应。
如今,单手炒栗生意越做越大,规模最大的分店有80余种干货,员工也越来越多。负责技术的李海鹰每天一大早起来就要去店里收拾橱窗、填补货物,准备当天的糖炒栗子。负责后勤采购的孙鹏就到仓库点货、补货,再从冷库中拿出每天要炒的栗子逐一进行人工挑拣。
如今,9家分店的灯箱在阳泉街头次第亮起,“单手炒栗”的招牌下,是李海鹰用一只手炒出的滚烫人生。“现在,其他8个分店里都有店长和工作人员,可滨河分店的栗子还是我自己炒。”他笑着撸起袖口,露出比年轻时更结实的左臂,“习惯了每天忙忙碌碌的,哪天不跟铁锅较劲,反倒睡不着觉。”
晚上10点左右,小店打烊。李海鹰已经在店里忙碌了十几个小时。铁锅里的炒砂早已散去了热气,李海鹰的心里却始终揣着刚出锅栗子般的滚烫,他用10余年的努力打造出了一张属于自己的“栗”想版图。顾 超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