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12315投诉举报中心发布药品、保健品购买消费警示,并组织人员进社区开展防诈宣传。市场上,一些不良商家以“免费”为饵,假借“名医”“高科技”之名,对其售卖的保健品功效夸大宣传。不少中老年人从起初获得蝇头小利到购买价值数千元乃至上万元的保健品,一步步陷入不法分子预设的陷阱。
当前,面对日益翻新的各种骗术,老年人既难以识别,又容易轻信上当。不仅如此,一些骗子在营销过程中打出“亲情牌”,先举办免费健康咨询或者组织签到打卡领鸡蛋,之后经常与老人话家常,把自己伪装成贴心的晚辈,赢得老人的好感和信任,最后,忽悠老人购买高价保健品。许多老人的子女长期在外地,骗子的嘘寒问暖,填补了老人儿女不在身边的心理空缺,使得他们面对骗子别有用心的“关爱”很难设防,时间一长,就容易被所谓的“专家”“家人”洗脑,加之无人在旁提醒,很容易对骗子的话深信不疑。
斩断伸向老年人的“黑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相关管理部门之间应协同配合,构建多部门之间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执法监督系统,综合运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监测手段,提升安全监管效能,降低监管体系运营成本,不断完善联合监管机制。同时,我们应完善法规,加大对保健品售卖的管理力度,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并多举行反诈宣传等活动,增强老年人的反诈意识。
老年人自身也要增强防范意识,多关注普法类节目,了解诈骗手法,增强识别能力,形成正确的养生观,不迷信保健品和“专家”,遇事多与亲人、朋友商量,必要时果断报警。年轻人则要多关怀老人,常回家看看,多与老人交流,给予关爱,主动讲解防诈知识,发现老人受骗及时报警,让家庭成为防骗的第一道防线。(温荣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