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导航
~~~——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生长”密码
~~~
~~~——平定县嘉河社区暑期公益托管班见闻
~~~
~~~
2025年07月28日 星期一 出版 新闻网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电子版 | 旧版原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数学融入生活肌理
——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生长”密码

  在一次“校园植物角改造”实践课上,我看到了令人惊喜的一幕:几个三年级学生拿着卷尺测量花盆间距时,自发分成了“测量组”“记录组”和“验算组”。“测量组”学生刚报出“25厘米”,“验算组”学生就举手:“用我们脚长(约20厘米)比一下,差不多1个半脚,对吗?”当他们发现“每行摆6盆花会多出2个空位”时,又争论起“是缩小间距,还是减少1盆”……这些课堂外的互动,恰是数学核心素养最生动的体现——当知识不再是课本里的铅字,而变成解决问题的“工具”,素养便有了“生长”的土壤。

  从“解题机器”到“问题猎手”:让数学感知力扎根生活

  数学核心素养的起点,是对“数与形”的敏锐感知。但这种感知力,从不是靠“刷100道应用题”培养的,而是要让孩子在真实场景中发现“数学藏在哪里”。

  教“平均数”时,我曾让学生统计“家庭每周使用垃圾袋的数量”。有个孩子在记录单上写道:“本周因家庭聚餐,垃圾袋比上周多用了一些,按平均每天用2.8个垃圾袋计算,买30个垃圾袋够用10天吗?”这个提问远超课本要求,表现了他对“平均数”的深层理解——不是简单的“总和÷份数”,而是用数据预判生活。后来,我延伸出“班级垃圾桶更换频率”“环保袋使用计划”等话题,孩子们渐渐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操场跑道的长度、课间操队伍的排列、零食包装上的“净含量”等,都成了他们探究的对象。

  这种“感知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学会“留白”。讲“图形”时,我不再展示标准的“长方形课本”“正方形地砖”,而是让学生从书包里找出“不是直角的四边形”。有人翻出了折叠尺(可变形),有人举着绘本(圆角矩形),还有人发现“红领巾展开后是三角形”。当他们为“篮球是不是圆形”争论时,“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区别已无需多言。孩子对数学的感知,往往藏在那些“不标准”的发现里。

  从“记公式”到“推公式”:让逻辑推理能力自然生长

  数学核心素养的核心,是逻辑推理能力。但这种能力的培养,不该是“背步骤”“套公式”,而要让孩子经历“从无到有”的推导过程,体会“为什么这样算”。

  教“长方形面积”时,我做过一次大胆尝试:只给学生提供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和未标注尺寸的长方形纸板,不提示任何公式。起初,孩子们摆满整个纸板(直接计数);后来有人发现“摆一行和一列就行”(长×宽的雏形);当遇到“边长不是整数”的长方形时,争议出现了——“剩下的部分不够1格怎么办?”有个学生灵机一动,说:“把小正方形剪开,拼一拼!”那天的课堂,没有“长×宽”的标准答案,却充满了“数格子—找规律—破局限”的推理链条。当孩子们自己说出“不管怎么摆,面积都是长乘宽”时,公式已不再是记忆的负担,而是推理的成果。

  这种“推理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学会“示弱”。在“除法验算”课上,我故意算错一道题:100÷4=24……4。有学生立刻反驳:“余数不能比除数大,也不能等于除数!”我追问:“为什么不行?”他们举例:“如果分苹果,4个人分100个,每人24个还剩4个,刚好每人能再分1个,所以商应该是25个。”当孩子能为“规则”找出理由时,逻辑推理已悄然形成。

  从“做题”到“做事”:让数学应用能力落地生根

  数学核心素养的归宿,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让孩子在“做事”中体会“数学是有用的”,而不是停留在“纸上谈兵”。

  去年“六一”前夕,我组织孩子们开展了“班级联欢会预算”活动。从“买多少颗糖果”(估算人数与每人份量),到“怎么买更划算”(对比单价),再到“布置教室的彩带够不够”(周长计算),孩子们全程主导。有个平时数学成绩平平的学生,在计算“买2大袋糖送1小袋”的优惠时,列出了3种方案,甚至考虑到“剩下的糖可以留到运动会”。他的妈妈后来告诉我:“孩子现在买文具会算单价,看天气预报会关注降水概率,说这是数学课上学的本事。”

  这种“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搭建“脚手架”。教“百分数”时,我让学生做“家庭消费小管家”:记录家里一周的支出,算出“食品支出占比”“水电支出占比”。有个孩子发现“爸爸买烟的钱占了零花钱的30%”,竟在家庭会议上提出“控烟计划”。数学在这里,成了沟通的工具、决策的依据。这正是应用能力的最高境界——让数学融入生活肌理。

  让数学成为孩子的“随身工具”

  回望这些年的教学,我最深的感悟是: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长”出来的。它像植物的根系,藏在土壤里,却支撑着枝叶的生长。当孩子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蚂蚁搬家(计数与路线),会用数学的思维规划周末时间(统筹安排),会用数学的语言解释生活现象,数学便不再是课本里的知识,而成为他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随身工具”。

  这或许就是小学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让每个孩子都能带着数学的“触角”,在生活中敏锐感知、理性思考、灵活应用,这样数学核心素养便会自然生长,结出属于每个孩子的独有果实。

  (义东沟小学  石丽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导览
   第02版:新闻
   第03版:教育
   第04版:乡村
   第05版:漾泉
   第06版:艺苑
   第07版:健康
   第08版:广告
让数学融入生活肌理
南深沟社区组织青少年参观人防主题馆
3名大学生志愿者和6个孩子的温情相处
粉荷伴绿影
美丽的蝴蝶
阳泉晚报教育03让数学融入生活肌理 2025-07-28 2 2025年07月2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