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云:“夏日吃西瓜,药物不用抓。”由此可见西瓜对“吃瓜群众”的重要性。当暑气蒸腾时,咬上一口清甜多汁的西瓜,不仅能瞬间消解口渴,还能为身体补充流失的水分。
小时候吃的西瓜,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它们多来自河北,外皮是朴素的青皮色,个头也没有现在这般硕大。而且销售的渠道有限,村供销社是固定的去处,偶尔也有走村串户的卖瓜人。但更多的时候,是在村边的老柳树下,几十个西瓜堆放着,卖瓜人一声吆喝,便吸引着村民凑过来。买西瓜时,可以自己挑选,也可以让卖瓜的挑选,不过后者价格略贵一些。讲好价钱后,卖瓜的会左瞅右看,用手拍拍打打,选中一个,然后用刀干脆利落地给西瓜开一个小三角,把刀插到小三角上,连皮带瓤抽出一块瓜,让村民看:“看,熟了吧。”如果孩子跟着的话,这块尖尖的试瓜瓤,多半会被小孩当场吃掉,美其名曰:帮着尝尝。随后再把西瓜皮嵌回去,相当于一个盖儿。西瓜都是整个儿卖,那时候没有保鲜膜,也没有冰箱,所以吃西瓜,常常意味着一家人正在团聚。西瓜被切成许多小块,你一块我一块,或蹲或坐,手捧着西瓜低头吃,满口香甜,凉快爽利。不知不觉间,一个西瓜就被吃个精光,那份热闹与满足,是如今独自吃瓜难有的滋味。
冰镇西瓜是我们全家人的至爱。数伏天里,天气燥热,即便不活动也会汗流浃背,何况父亲还要去地里除草。为了消暑,母亲特意从供销社买回西瓜,放进井水里冰镇。平时打水只需一放一提,而将西瓜放入水中,过程就有些复杂。先得把西瓜放进水桶,再提着绳子小心翼翼地将桶放到水面,接着挥动绳子让桶稍稍侧倾,好让井水灌进去。这一步很讲究技巧,倾斜角度太小,水难入桶;角度太大,水桶又会侧翻,西瓜一旦滚出桶外掉进井里,可就急坏众人。好在西瓜密度小,不会沉入水底,这时叫来有经验的人帮忙拉绳,更精准地控制水桶,亦可有惊无险地把西瓜捞回桶中。
到了中午,父亲从地里回来,满身大汗浸透了衣衫,边走边用草帽扇着风,不住地念叨:“这天真热!”我也放学回家,虽说没父亲那般辛劳,却也因一路蹦蹦跳跳浑身冒汗。母亲把装着西瓜的水桶从井里提上来,西瓜已变得和井水一样冰凉。切开西瓜,随手拿起一片,对着红瓤咬下去,一股清凉甜润顺着味蕾蔓延全身,激得人通体舒畅。几片下肚,浑身清爽,暑气全消,刚才蹦跳带来的燥热也被一扫而空。父亲接过母亲递来的西瓜,吃下去立刻神清气爽,先前的疲惫也消散了大半。
西瓜不但瓤好吃,吃剩的瓜皮也大有妙用。瓜皮具有利尿、解热、促进人体皮肤新陈代谢的功效。西瓜皮的吃法多样,可以拌着吃、炒着吃,还可以包西瓜皮馅饺子。最简单的做法是凉拌:先刨去脆衣,切成薄片后改刀切成细丝,撒少许细盐腌渍片刻,挤掉多余的汁水,再拌上新鲜的红辣椒、剁碎的大蒜,淋上香油和酱醋,凉拌西瓜皮就做好了,吃起来脆嫩爽口。此外,西瓜皮也可切成长条,晒干后储藏,四季都能拿来做菜、煲汤。
随着时光的流逝,西瓜有了很大的变化。产地从河北延伸到了宁夏、新疆;色泽由青色变成了绿色、花色;质地从有籽变成了无籽;售卖方式也从整个卖变成了卖半个或卖四分之一部分。当然,吃的方式也有所改变,不再是一小块一小块地吃,而是将半个西瓜端在手里,用勺子挖着吃,既豪气,又过瘾。
记得小时候,啃西瓜总少不了与黑色籽粒的“斗争”。而今,由于采用了新技术,无籽西瓜早已占据半壁江山,咬下去满口绯红的果肉,不必担心硌到牙齿。不过,在我心中,正宗的滋味,始终是先开个三角,喊一声:“不甜不要钱”的那股鲜活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