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对黑夜的恐惧程度是随着年龄递增的,为了疏导幼儿心理,使之成为一种健康的心理成长经历,我们通过一个绘本故事,设计了一次主题活动,活动以集体教学和区域活动的形式进行。
集体教学选用了语言活动的形式,主要是通过“说”的表达,引发幼儿对黑夜的关注,调动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运用语言表述白天、黑夜的自然生活,知道黑夜并不可怕。之后的区域游戏则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更加丰富和真实的情境,让孩子在“黑暗”中亲身体验“黑影”和实物的关系,对各种不同形态的影子进行游戏性探究,从而渐渐对“黑影”有了客观感受,消除内心的恐惧。
“黑夜是什么样子?”“黑夜什么时候会来?”“黑夜来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教师从话题引入。
在教学绘本《讨厌黑夜的席奶奶》中,教师与孩子们共同观察、讲述席奶奶赶走黑夜的方法:扫帚扫、布袋装、剪刀剪、点蜡烛、唱摇篮曲。然后分别和幼儿谈论“黑夜”“白天”的生活经历与感受。谈话过程中教师随时记录孩子们的话语,并在最后随着音乐朗读,带领孩子们感受语言的魅力。
这是一节以语言活动为形式,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为目标的集体教学,所以整个活动紧紧围绕一个宗旨,就是让幼儿内心舒适地释放,让孩子们内心更敞亮。
很多语言传授式的教学,忽略了儿童的操作体验与建构过程,高控制的课程教学忽略了不同儿童个体的发展需要。本节教学活动的环节和结构看起来极其简单,教具、游戏都很常见,教师似乎什么都没有教,只是与孩子一起就一个话题进行了谈论。但细细品味,我们可以感受到“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行动”,剥去各种多余的外壳,留下的才是孩子们最需要的。这样的教学带给我们诸多深刻启示。
遵循语言建构规律
语言学习的四大要素是“听、说、读、写”。此次教学,采用“自然学习模式”,让幼儿从“亲耳听—亲口说—感受读—理解写”。“听”老师、同伴的语言;“说”自己的所想所感;“读”图片中的内容和老师对作品“读”的感染;对教师记录时的“写”有了亲历的理解。经过这样的过程,幼儿良好倾听与表达的习惯渐渐形成,对书面语言的价值与意义有了直观的感受,促进了幼儿读和写的动机愿望。
尊重个体自由成长
“大声地说”“完整地说”,这是我们在语言指导中常用到的提示性话语。在此次活动中,教师不刻意强调这两点,而是努力营造一种更自然的交流氛围,尊重每个孩子的口语习惯和口语水平。允许孩子小声说、允许孩子说不完整,只要他愿意说,就是成长。其实,对于大班孩子来说,更多的时候,当我们面对集体对他们说“大声一些就更好了”时,他们心里会很沮丧地认为“我的声音太小了”;当我们说“完整地说”时,他们心里也会认为“我又没按老师的要求说”。所以,活动中选择一开始让幼儿“随意说”,之后“接着说”“模仿说”“自主说”的自然交谈方式,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以自己舒服的方式表达,这就是语言学习中的“自主”。随着活动进程的延伸,幼儿会随着环境的影响而渐渐调整自己的语言,口语表达能力也逐级上升,从词到句、从一半到完整、从小声到大声,能够主动表现出“大声说”“完整说”。
重视体验式学习
在以往的语言教学中,对儿歌、诗歌、故事等文学作品的教学,限于对现有作品的欣赏、朗读、感受及仿编、创编等。此次教学将这个常规的过程倒置,也就是先调动幼儿的感受和体验,再通过把幼儿的“话”记录、朗读为诗歌,让幼儿豁然开朗——原来诗是这么来的。真正让幼儿感受到文学作品的来源是人的真情实感;体验到文学作品的创作经历,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此培养的幼儿会具备文学的情怀,在将来的学习中不是为了写作文而绞尽脑汁,而是为了表达自我而创作。这样的成功体验,能够增加幼儿对文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对幼儿学习语文、阅读理解、写作创作都有着长远深刻的意义。
摆脱随意性评价
最终,教师的评价方式没有用个别化的点评,也没有用“你们真棒”的表扬,而是通过对幼儿的“作品”的欣赏来传递对幼儿的赞誉之情,用真情的流露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成功与价值,从内心体验到文学作品可以有吸引人的魅力,引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再创作的冲动。(城区幼儿园 赵江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