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两年前第一次站在小学三年级的英语课堂门口,我反复捏着课本边角——那上面密密麻麻地标注着每个单词的发音技巧、每句对话的互动设计,可手心的汗还是把纸洇出了浅痕。推开门的瞬间,几十双眼睛望过来,我深吸一口气想开场,刚说出“Good morning”,声音竟微微发颤。那时候满脑子都是忐忑:怕自己的发音不够地道,怕精心设计的游戏孩子们不喜欢,更怕辜负讲台下那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
真正让我放下担忧逐步适应新身份的,是课堂上的一次次“意外”。记得教食物类单词时,我拿着面包、牛奶的道具演示“Would you like some bread?”后排的一名小男孩突然站起来大声说:“老师!面包要撕着吃才香,能不能边撕边说‘bread’?”他的话让课堂瞬间热闹起来,我索性把面包分给孩子们,让他们边摸边说、边尝边读。那节课结束时,孩子们还追着我问:“老师下次能教我们‘ice cream’吗?我想边吃边学!”也是从那时起我才懂:小学英语不是照本宣科地读课文、讲语法,而是要跟着孩子的节奏走——他们喜欢用触觉、味觉感受世界,我就把单词变成可触摸的道具、可品尝的味道,让语言从课本里“跳”出来,变成他们能触碰到的快乐。
教学中的闪光时刻,总藏在那些“没想到”的瞬间。班里的小诺(化名)曾是让我头疼的孩子,每次点名读单词,她都把头埋得低低的,声音小得像蚊子叫。我发现她喜欢画画,就在课余时间,让她用彩笔把单词画出来——画一个橙色的“orange”,画一朵粉色的“flower”,再用英文标注。有一天早读,她突然举着画满画的本子走到我面前,小声说:“老师,我能读给你听吗?“This is a tiger.”她的声音还有点抖,但每个单词都读得格外认真。阳光透过窗户落在她的画本上,老虎的尾巴仿佛都在轻轻摇晃。我摸着画本上皱巴巴的纸页,忽然明白:教育就像牵着蜗牛散步,你慢一点,再耐心一点,就能看见他们悄悄绽放的模样。
如今站在讲台前,我再也不会像当初那样紧张。我渐渐懂得,“小学英语老师”不只是教语言的人,更是帮孩子打开世界大门的人。我们教他们说“Thank you”,是让他们学会感恩;带他们读《The lion and the mouse》的故事,是让他们明白互相帮助的意义;甚至在他们读错“elephant”时,笑着说“没关系,再试一次”,也是在教他们勇敢面对失误。这份职业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却有着细水长流的温暖——就像每次下课后,有孩子过来塞给我一颗糖,说“老师,这是‘candy’”;就像放学时,他们挥着小手用英文喊“See you teacher!”
未来的日子里,我想继续做孩子们的“英语探险伙伴”,陪着他们从“Hello”出发,一点点认识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讲台很小,可只要装着孩子们的笑声和梦想,就足够宽广;英语不难,只要带着真心和热爱,就能让它成为照亮孩子成长之路的那束光。讲台下,孩子们如同点点星光,闪闪发亮!
这就是我的教育心声——平凡却满是热爱。(北大街小学 薛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