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角角(角,阳泉方言念jue),圆盘盘,真龙天子镇边沿。”这首有点像谜语的阳泉民谣,我小时候多有耳闻,却一直没有找到答案。
前些时候,我参与调查日寇在矿区修筑的炮楼数量及具体位置,想起在庙上中学读书时,听人说大村村有个碉堡,就抱着试试的心态,向大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福询问。没想到王书记给了我一个惊喜。他说,村里的四角山上,有一个“圆丢丢”的地方,其中有类似碉堡的军事建筑,新中国成立前曾有国民党军队驻扎。我心中一惊,“四角山”不就是“四角角”吗?“圆丢丢”的地方不就是“圆盘盘”吗?
这土碉堡具体在什么地方,路好走吗?王书记说,就在天子庙后边,汽车绕郊区的刘备山,直接就能开上去。听闻此言,我的心情有些激动,这“天子庙”不就是民谣里的“真龙天子”吗?我不由默念出了南宋大诗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里的诗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据先人口口相传,四角山上自古以来就有烽火台,朝廷驻兵管理着四周的治安。据《大清一统志·平定州》记载:“四角山在州北三十里。其势四起,下出三泉。”四角山“其势四起”,易守难攻。四角山“下出三泉”,滋养着四周的黎民百姓。据闻四角山下的泉水出水量很大,一眼泉水直接下山流经石卜咀村老君庙沟入桃河;一眼泉水流经洪城河入桃河;还有一眼泉水爱“遛弯”,曲曲弯弯又分成两股支流,一股支流入温河,另一股支流居然绕弯到五渡村后,才汇入桃河。这个支流《平定州志》有记载:“五渡水,在州北十五里,有三源:一出四角山,一出黄沙堰,一出鹿泉山,南流五渡合桃水。”其中,明明白白写着“一出四角山”。
汽车沿着国道307复线,很快就绕道上了四角山。我们一行人站在四角山上,远眺盂县曲曲城与寿阳落摩寺,鸟瞰四周,郊区的荫营、汉河沟等地,矿区的桥头街道、沙坪街道等地,还有高耸入云的百团大战纪念碑,全都一目了然,如在眼前,可谓立锥之地可控制数百平方公里之治安也。
王福指着四角山上一处面积约数百平方米、茂密的灌木高达三四米的“圆丢丢”之处说:“这就是我们小时候经常来耍的土碉堡,里边的战壕等军事防御工事拐弯抹角,又相互连接,男孩子们在里边玩打仗游戏可来劲了。我们小时候拿根小木棍,在里边随便挖几下,就能捡到子弹壳。”
四角山的土碉堡很特殊,四周都是石头或者是山岩风化层,基本没有黄土,而土碉堡所在位置却有大量黄土,草木葳蕤,明显区别于其他地方。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既然这里有驻军,那么驻扎在山上的士兵,如果没有冬暖夏凉的庇身之所,是万万不行的,而黄土建筑却恰好具备这样的特性。于是,先人们通过人工运输、牲畜驮拉等方式,将黄土运到四角山上的“圆丢丢”地段,堆积起来的厚实的黄土,构筑了烽火台。抗战时期与解放战争时期又修建了战壕。
“你看,下边那座庙就是天子庙。”王福说。是的,那是一座规模不大,却很精致的庙,在这山野之中很显庄严与神秘。天子庙始建于何年,不得而知,享受烟火者是赵简子。据相关碑记显示,天子庙于清朝嘉庆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806年有过一次重修,按照荆氏家谱“相大重之祚云秀,若尔养连山向厚。履泰升恒翠鼎临,咸师谦益丰观姤”排辈,其中我家的六世祖荆云常与七世祖荆座秀、荆武秀,参与了这项工作。荆座秀为倡导与组织者,荆云常捐钱一千文,荆武秀捐钱两千文。这些信息在《重修四角山天子庙碑记》的青石碑文中有明确记载。
四角山形如过去度量粮食的“斗”,四角陡峭若飞檐,一檐指向汉河沟,一檐指向桃林沟,一檐指向坪上村,一檐指向蒙村,也就是今大村、半坡、庙上方向。据闻,四角山下的百亩梁曾经是赵简子驻守平潭城时种植军粮的地方。驻扎军队却自筹粮草不扰民,或许这也是老百姓在这里为他修“天子庙”的原因之一吧。其实,赵简子的职位是春秋末期晋国六卿大夫之一,战国七雄之一,外加赵国的奠基人。国人讲究“追封”,赵简子的儿子赵襄子打下赵国江山后,子贵父荣,老百姓将祭奠他的庙宇“追封”为“天子庙”,在感情上还是说得过去的。天子庙在阳泉至少有两座,另外一座在盂县苌池镇下王村。康熙二十三年,盂县籍武全文先生撰写的《重修赵简子庙碑记》(现存下王村天子庙)中记载的“余思王村僻地,何故有简子遗迹?简子晋大夫,庙称天子,何故?盂为赵氏故地,简子由侯称王,或土人追崇王号,故以天子称之矣!”这段话,也是对赵简子享受“天子”待遇的一个说明。
四角山下过去是一条官道,来往的行人客商,为寂寞的山野带来了生机。据《修西山赛鱼梁石道碑》载:“方山之旁,有峰矗然而起,环列西南者。里人路经赛鱼梁,东达井陉,西通寿阳。行人往来于此相接,旧石径也……”此碑立于清朝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位置在矿区大村村。2022年,大村村聘请专业人员对碑文进行实地解读时,发现这条古道留在红石板上深深的车辙印清晰可见。《修西山赛鱼梁石道碑》为我们提供了两条信息。其一是老辈人常说阳泉有四个赛鱼,却只能说出大赛鱼、小赛鱼、赛鱼三个来,原来这第四个赛鱼在蒙村的后边,名叫“赛鱼梁”。为啥叫“赛鱼梁”?我推测,过去居住在现在郊区荫营镇那片的居民,要挑着农产品与家用器具,经过这条古道到赛鱼贸易,互相打招呼时说:“铁蛋,你去哪里呀?”“去赛鱼卖了这袋米。”“狗蛋,你干啥去呀?”“我去赛鱼卖了这几个砂锅。”……久而久之就叫成“赛鱼梁”了。其二是古称太行有八陉,即:军都陉、蒲阴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轵关陉,它们是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八条咽喉通道,是三省边界的重要军事关隘所在地。这篇碑文所言之“旧石径也”,让我们在了解这条起源于“赛鱼梁”古道之重要性的同时,还知道这条古道已经上升到了“陉”的位置,名叫“石陉”。怪不得前人要在四角山上修烽火台、碉堡与掩体等军事设施,这条古道的地理位置真是太重要了。
四角山还暗含着中国古代道教口诀“天圆地方律令九章”的意涵。古人认为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四角山四个角为偶数,代表阴,表大地。四角山上的“圆盘盘”处建有烽火台与碉堡,皆为单数,代表阳,表上苍。此“天圆地方律令九章”,暗喻了人们日常的家庭、教育、文化、军事、法律等规范,其具体内容,现在的网络上多有呈现,在此不多作赘述。
站在四角山巅,我凝望着远处的云烟,随口吟打油诗一首作为结尾:四角山巅观古今,陈韵新风润心田。先贤与我话桑麻,太阳月亮好杯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