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村庄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也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对一座村庄的发展到底有多大支撑作用?5月9日出版的《阳泉日报·晚报版》发表的《三手“妙棋”让文化漾生机》给了我们一个可以参考的答案。
面积约4.57平方公里的三都村,常住人口4000多人。据报道,这个村庄不仅人多,还墨香阵阵,非常热闹。三都村的书法协会,会员从最初的300多人发展到如今的600多人,大伙儿利用闲暇时间欢聚书法基地挥毫泼墨、提升自我。600多名书法协会会员,为该村赢得了“阳泉书法之村”的美誉。不仅如此,村里还成立了晋剧戏迷俱乐部,修建了西苑文化广场、农耕文化中心、农民书屋等场所,各种文化活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比如,开展“大地欢歌 四季村晚”、书法比赛等活动。“打造文化阵地+丰富文化活动内容+强化宣传引导”三手“妙棋”,助推了该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了村民的精气神,为该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三都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史军福说得好:“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挖掘村里的特色文化,举办更多有特色、覆盖面广、多元的文化活动,同时利用好村里的篮球场,举办篮球比赛,让村里的体育、文艺相结合,让这些活动从惠民变成悦民,走稳文化兴村路。”
三都村的“文化兴村”思路,让我感慨不已。个别村干部认为村民种好庄稼、蔬菜、瓜果就行了,文化活动是“零食”不是“主食”,搞不搞无所谓。其实,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旧街乡的虎峪村依靠懂技术的文化人授课,一大批村民成了“肚里有货”的技术能手,大力发展玉露香梨产业,玉露香梨如今成了该村村民发家的“金元宝”。西南舁乡咀子上村依靠传统的美食文化、农耕文化、非遗文化等,发展成满目繁华的村庄,许多村民上了台是好演员,进了灶房是好厨师,进了田间是好把式……把乡村景色卖出了好名声,五谷杂粮卖出了好价钱,乡村文化卖出了好品牌。旧街乡南沟村大力挖掘红色文化,硬是把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打造成我市的党史教育基地。类似以文化为抓手,以“文化兴村”的例子还有许多,我就不在这里一一列举了。
我希望相关涉农部门与乡村干部,能够静下心来好好捋一捋“咱村”的文化资源与文化优势,从精神层面上让村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乐起来;经济层面上让文化产业与经济产业喜结良缘,成为乡村振兴的新能源、新动力与新活力。(陋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