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导航
2025年07月16日 星期三 出版 新闻网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电子版 | 旧版原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引人入胜的“三段式”叙事
——《驿路梨花》和《猫》的结构艺术

  曾有人评论初中课文《驿路梨花》:“事情的具体发展……经过作者的巧加安排,精心提炼,才显得如此完整,如此引人入胜,如此含义丰满。”笔者认为,此文的“巧加安排”主要体现在谋篇布局,小说叙事分三部分推进,形成精致的“三段式”结构。

  课文第一部分讲“我”和老余翻山至傍晚,投宿一小屋。这部分设置了“屋主人是谁”的悬念,通过四层强化该悬念:在人物发现小屋前,描写此地山陡林密、行人稀少,大概难以碰到住房,为下文悬念做好铺垫;在人物恰巧发现小屋后,描写“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借人物“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抛出悬念;在人物进入小屋时,细致描摹小屋的陈设、留言,虽富有生活气息但又像许久没人住过,此矛盾现象越发令人生疑;这部分结尾“我”和老余的对话进一步加重悬念。老余猜测屋主人是守山护林的老人。接着运用巧合手法,正好让一位瑶族老人出场、进屋——叙事进入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首先运用误会手法,讲“我”和老余误认为瑶族老人就是屋主人,也让读者误认为悬念已解。但瑶族老人的解释又将悬念重新“悬置”起来。这部分通过五层强化悬念:瑶族老人说他不是屋主人,而是过路人;瑶族老人说他是给主人家送粮食来的;瑶族老人说他不晓得主人家是谁;瑶族老人的粮食并不直接交给主人家,而是挂在屋梁上;瑶族老人回顾第一次邂逅小屋的故事,彼时未曾见过主人。直至瑶族老人说屋主人是个名叫梨花的哈尼族小姑娘,悬念方得暂时解开。这部分结尾写第二天早上,众人向梨花学习,一起修葺小屋。接着,作者又运用巧合手法,正好让一群哈尼族小姑娘出场、来至屋前——叙事进入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再次运用误会手法,讲众人误认为那群哈尼族小姑娘里打头的就是梨花,也让读者误认为屋主人显露真身。但那小姑娘说房子是解放军盖的,又将悬念“悬置”起来。随即小姑娘娓娓道来,追溯了解放军搭建小屋、姐姐梨花照料小屋、她自己接手照管小屋的过程,悬念终得彻底解开。

  课文三部分的叙事以悬念传输动力,以对话提供支撑,以巧合实现过渡,以误会制造矛盾。每当巧合发生,就是悬念可能解开之时,随即便会产生美丽的误会,把几乎快要“稳稳放下”的悬念又“高高上抬”,而每次误会的消除都使事件原委显现一些,直至完全解除误会和悬念。课文越靠后,越接近早期人物同小屋的故事。三部分像环扣般紧紧咬合成“追根求源”的链条,众人像伞骨般渐渐聚拢在小屋这根“伞柄”周围。悬念起伏跌宕,叙事峰回路转,人物相继不期而遇,真相缓缓浮出水面,一段段助人为乐的故事联袂演绎,一颗颗见贤思齐的心花接连绽放。

  另一篇初中课文《猫》的叙事结构同样是“三段式”,但具体构思又异于《驿路梨花》。

  课文开头便设置悬念,“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先声夺人地惹人遐想。第一部分讲三妹要来一只新生的花白猫,漂亮活泼、讨人喜欢。作者从正面描写猫沐浴阳光玩耍的情状,还借“我”的侧面描写衬托猫的可爱。后来猫忽然消瘦,而后死了。“我”的心情亦急转直下,从原来感到“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变成感到“一缕的酸辛”。“我”安慰三妹会再向别处要一只猫——为进入第二部分做好铺垫。

  第二部分讲母亲带回一只黄猫,比第一只猫更漂亮、更活泼,相关描写也较第一部分更丰富。首先运用正面描写表现猫的多幅动态画面,然后运用侧面描写衬托猫特别活跃。小妹的话也为下文猫的亡失埋下伏笔,竟一语成谶。越写猫招人喜爱,就越为随后猫亡失带给人的强烈悲情做足铺垫。写猫亡失的层次也更丰富,其中的悬念、波澜、紧张感都甚于第一部分。这部分结尾“我”的心情更复杂、落差更大,既有对猫亡失的难过,又有对捉猫人的怨怒,还有无法惩罚捉猫人的遗憾,于是自此好久不养猫——为进入第三部分拉满期待。

  第三部分讲冬日拾回一只花白猫,丑陋忧郁,大家都不喜欢,收养它只是出于同情。相较前两部分,这部分大为反转。先从正、侧面“暗示”此猫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接着运用巧合手法,讲猫的凝望、妻子的叮嘱、鸟暴死而猫失踪,更误导读者加深怀疑。层层预伏,为下文人们错怪猫做好铺垫。运用误会手法,写众人一致认定猫是“杀鸟元凶”;随后误会解除,原来“我”冤枉了花白猫。这部分“我”的心情最复杂、最波折:对花白猫的冷淡、猜疑、愤恨,因冤枉、棒打不能辩诉的花白猫而懊悔、自责,永远不能改正自己错误的痛苦。最关键的是“我”的感情有了根本性变化,不像之前仅投注于猫、捉猫人等对象上,还向自己转、向内心转,有了自我审视和反思,人与动物、人内心的冲突遽然激烈,主题思想超越前两部分而大步跃升。

  课文三部分都叙述人与猫的悲欢离合,但前两部分的“我”基本算旁观者,第三部分的“我”则成了不可推卸责任的主体,“我”骤然被推至庄严的审判台,猫作为独立、有尊严的生命个体形象一下清晰起来。读者恍然大悟,课文真正的主角是“我”、是人,猫的存在是为映照人性的缺陷、理智的缺席、公正的缺位,讽刺那些被表象迷惑、向弱者施暴的人,重新唤醒人的理性和良知。没有前两部分,第三部分的悲剧色彩、批判锋芒、启示意义就不会如此突出。

  总体看,两篇课文的“三段式”结构规律为第一部分铺平垫稳、第二部分巩固增厚、第三部分突转陡跌,三部分逐层递进、紧密相关,极具建筑美、线条美,彰显匠心营造。三部分不是同一部分重复写三回,不是对三部分进行机械组装,没有均衡用墨,没有闲笔废笔。通过穿插使用悬念、波澜、巧合、误会、对比、映衬、铺垫、伏笔、照应等写作手法,展现出详略、主次、角度、梯度的错位变换,曲径通幽、隐秘深沉,极具戏剧性、趣味性,充满艺术张力。那里有圈套、假象、卖关子、弯弯绕,更有铁证、谜底、爱与恨、美与丑。意脉在片段的连缀中深化,意旨在思路的逶迤中升华,牢牢牵引读者沉下去、读下去、猜下去,令人欲罢不能,让人回味良久。

  (城区教育局  侯  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导览
   第02版:新闻
   第03版:教育
   第04版:消费
   第05版:漾泉
   第06版:文体
   第07版:健康
   第08版:影视
引人入胜的“三段式”叙事
谁把松树弄哭了?
楹联(翠岭飞珠凝画韵 危岩泻玉醉烟波)(行书)
阳泉晚报教育03引人入胜的“三段式”叙事 2025-07-16 2 2025年07月1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