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漾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导航
~~~□张海江
~~~□艺 君
~~~□翟 淼
 ·立 秋
~~~□之 度
2025年08月07日 星期四 出版 新闻网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电子版 | 旧版原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马路牙子上的书页
□张海江

  雨下了一夜,空气湿润得像从脸盆里捞出来的毛巾,能拧出水来。

  休息日或得闲时,我习惯去新华书店逛逛,哪怕天还飘着蒙蒙细雨。

  街道,洗过一样。

  我不买书,就当是在图书馆的阅读室一样,只不过书店里座位有限,常常只能站着看书。更多的时候,我是站在“文学艺术”类的书架前,慢慢挪动脚步,缓缓移动目光。

  全神贯注中,好一会儿才发现身旁多了三个人。三个人都穿着蓝色的工作服,身上灰渍斑斑。他们的上衣右侧前胸口袋处,缀着红色的“某某伟业”字样,脚下原本黑色的劳保鞋,也满是斑斑灰白。头发贴着额际的一圈,明显能看出刚摘了安全帽的痕迹。三人中有一个年长的,剩下两个是年轻人。我猜想,他们估计是书店背后新建小区工地上的民工,和我一样,趁休息的空隙来逛书店。一个年轻的母亲,拉着她的女儿,可能嫌弃三人身上的汗味,手捂鼻子走开了。

  我不以为然。我家附近就有一个建筑工地。午休时,经常能看到工人们三三两两,屁股下坐着安全帽,散在刚起的楼体框架的阴影下,一人捧着一份盒饭,脚下放着那种高的大肚子的水杯,狼吞虎咽。饭后,找一个包装纸箱,拆开,一个人分一片,铺在楼道的水泥地上,头下枕块砖,休息。可刚眯上眼,就有工头吆喝“时间到了,快去上工”。傍晚收工后,他们一群人蜂拥在流动餐车前,买两瓶啤酒、半斤水煮花生、半斤素鸡,坐在路沿石上,开始吃喝。他们对过往的车辆以及俊男靓女,瞅也不待瞅一眼。吃完喝完,把空啤酒瓶送给等在旁边的拾荒老人,将塑料袋里的残羹剩饭、一次性筷子,投进路边的垃圾桶里,三三两两回住处去了。

  此时此刻,在书店里,那三个人的目光不约而同投向书架上的书。年纪稍长的那位,从裤口袋里掏出一沓纸巾,依次递给了另外两个年轻人。他们擦干净手,把脏了的纸巾装进裤兜,沿着书架一路找寻。那轻车熟路的样子,估计是经常来。在书架的最上一层,我发现了自己心仪已久的孙犁的作品《风云初记》,踮起脚,蹦了几蹦也够不着那本书。那个高一点的年轻人看到,走过来,轻轻松松帮我把书取下。我们相视点头,无需多言。这本书,我曾多次托人在外地购买,今日得见,如获至宝。

  一会儿,三个人的手里都捧着挑了好久的书,安安静静低头翻看。我肋下挟着《风云初记》,像吃了一顿顺心的饭,心满意足。那个老者把另外两个人悄声唤在一起,我偷偷望去,他们正凑在一起数钱。

  我拿上《风云初记》,又给儿子选了本英文版《汤姆叔叔的小屋》,去柜台付款。他们三个也过来了。老者先将两本书放在柜台上,我斜眼一看,一本也是我所喜欢的孙犁写的《白洋淀纪事》,硬皮的蓝色封面,似盛着一汪白洋淀的水;另外一本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两本都是散文集。这使我想起梁实秋说过的一句话,“有一个人便有一种散文”。那个高个的年轻人,买了一整套刘慈欣的《三体》;另一个年轻人,选了《格林童话集》《格列佛游记》,说是给刚上学的女儿买的。

  付完款出门,我们走在同一条路上,向着同一个方向。

  他们走得很快,一会儿就把我落下了。雨后的街道,干净整洁。年长的工人师傅带头,三个人鱼贯而行。遇到迎面来的路人,他们小心翼翼主动侧身让开,生怕自己衣服上的污渍蹭到别人。胳肢窝夹着书的人,总透着股和旁人不一样的劲儿。

  那一天傍晚,我站在阳台上,天光尚明。眼前就是工地,工地边的马路牙子上,坐着三个人,看不清他们长啥样,只看到他们埋头坐在那里,一人手里捧一本书。

  天渐渐暗下来,他们起身,拍了拍屁股上的灰尘。合上书,返回住处,就着工地上昏暗的灯光,继续读那些没看完的文字。

  远处,桃河桥上车流穿梭,像这个城市永不停歇的脚步。桥头恰遇红灯,车上等待的人打开支在眼前的手机,迅速溜一眼。天色模模糊糊,车灯陆续亮起。再远处,绸缎一样的晚霞挂在天际,五彩的天幕徐徐合拢,仅差一条缝,便要收尽整个黄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导览
   第02版:新闻
   第03版:话题
   第04版:教育
   第05版:漾泉
   第06版:文体
   第07版:健康
   第08版:消费
马路牙子上的书页
情系上庄
春意入怀时
立 秋
阳泉晚报漾泉05马路牙子上的书页 2025-08-07 2 2025年08月0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