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乡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导航
2025年07月28日 星期一 出版 新闻网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电子版 | 旧版原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秀珍:剪刀在,匠心就不停
王秀珍正在进行剪纸创作

王秀珍和学生们展示剪纸作品

  7月22日上午,在高新区五渡管理服务中心上五渡村颐康三区,阳光透过窗户,在剪纸艺人王秀珍的工作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一把剪刀在红纸上游走,“咔嚓”声里,纸屑簌簌飘落,眨眼工夫,一朵“牡丹”便自指尖绽放。凭借对剪纸艺术的赤诚之心与精湛的技艺,王秀珍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坚定前行,用20余年的坚守诠释着匠人的执着。近日,她被评为2025年度市级乡村工匠名师。

  王秀珍与剪纸的缘分,可以追溯到她的童年。“小时候我穿的绣花鞋都是母亲一针一线亲手做的。她总爱用红纸剪出各种花样,贴在鞋面上当底样,再照着剪纸的纹路绣出精美的图案。”王秀珍说。在这个充满创造力的家庭里,艺术的种子早已播下——姐姐巧手捏制的花馍活灵活现,哥哥创作的根雕作品件件传神,而年幼的王秀珍,则在小小的剪刀和红纸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

  剪纸是一门镂空的艺术,主要运用扎剪技法,通过月牙纹、锯齿纹、柳叶纹等纹饰的造型和组合方式,赋予作品丰富的表现力与象征意义。王秀珍说,初学时,废稿堆成小山,指尖的茧子磨破又结。在反复练习中,她学会了从生活中挖掘灵感,提升作品的生命力。那些年,她白天忙工作、照顾家里,晚上就泡在一位老艺人家学习捏面人、刺绣等民间手工艺,积累艺术素养,为剪纸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她还常常伏案至深夜,反复修改构图。

  王秀珍指着一幅作品说:“这个盘合我反复剪了四遍才满意。”她解释道,盘合是阳泉特有的婚俗文化徽标,这幅作品以“双喜临门”为中心,融合了元宝、喜鹊、梅花、鱼、莲花、柿子、石榴等传统吉祥图案,诠释了对新婚夫妇的美好祝福。不仅如此,王秀珍的剪刀从不止于复刻传统,更会紧跟时代潮流剪出新意。她的作品涵盖校园安全、禁毒宣传和廉政文化等多个领域。

  2017年,严重的颈椎问题导致王秀珍双手麻木,在为期三个月的针灸治疗期间,医生告诫她必须停止剪纸创作。“女儿也心疼地劝我,但我从没想过放弃剪纸,只要一拿起剪刀我就觉得浑身有劲儿。”她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秀珍的努力和成果赢得了广泛认可。2018年,她被认定为阳泉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间剪纸代表性传承人,还获得“阳泉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如今,王秀珍的剪纸不仅走进社区,还走进学校。自2013年起,她开始在村幼儿园任教,并陆续为4所小学提供课后剪纸教学服务。十余年来,她在课堂上为孩子们讲述剪纸的发展渊源、艺术特点和寓意象征,通过现场展示高超的剪纸技艺和娴熟手法,让更多的人了解剪纸、爱上剪纸。

  在深耕剪纸艺术十余年后,王秀珍将剪纸的技法与布艺相结合。她的贴纸绣作品尤其以生肖系列见长,创作时,她先以剪纸技法勾勒轮廓,再精选布料,通过巧妙的颜色搭配,最后垫棉塑形,一层层叠加出立体效果。每年王秀珍都会设计当年的生肖主题作品:鼠的机灵俏皮、牛的敦厚稳重、虎的威猛灵动……当下她正构思着马年作品。红纸铺展,剪刀轻握。“剪纸是根,布贴是叶,”王秀珍说,“我要让这棵老树年年发新芽。”(张 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导览
   第02版:新闻
   第03版:教育
   第04版:乡村
   第05版:漾泉
   第06版:艺苑
   第07版:健康
   第08版:广告
服装厂订单火爆 乡村增收路宽
在试验田里找土豆“当家品种”
王秀珍:剪刀在,匠心就不停
阳泉晚报乡村04王秀珍:剪刀在,匠心就不停 2025-07-28 2 2025年07月28日 星期一